灵芝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赔笑喝酒勤送礼揭秘银行对公客户经理的 [复制链接]

1#
临沂白癜风医院 http://m.39.net/news/a_5837457.html

“现在给人放贷款,都快成了难事。银行越来越难干了。”——某国有银行基层信贷部的一名对公客户经理这样说道。他也是笔者的前同事。

按理说,给别人放贷款,银行是处于主导地位的,应当是经常被人求才是,怎么也会这么难呢?且听笔者结合对公客户经理们的业绩指标,慢慢道来。

一、公司客户存款。顾名思义,就是公司存在其银行公户里的存款。这是考核对公客户经理的重大指标。这类指标的完成,主要分三大类。

第一类,在银行没有任何信贷关系的公司。对这类公司,银行一般是采用“广泛撒网、重点捕捞”的方式进行营销。对于存款大户,副行长乃至行长带着礼品,亲自上门拜访;有时还要请公司财务负责人或者老总吃饭(免不了各种喝酒),在力求多存款的同时,询问公司是否有贷款、代发工资、企业员工保险计划等金融需求,来进行“多金融产品渗透式服务”。逢年过节的礼品,不在话下。对于存款一般的公司,则会让客户经理或者主任级别的员工,带一些小礼品登门拜访,借以联络感情,日后也好张口再要存款。对于存款很少的公司,则会“广泛撒网”,将公司名单和联络方式列明清单,分包给各个员工挨个进行电话联系,看能不能多存款、要不要做贷款等。银行员工加班为何多,此处可见一斑。

第二类,在支行有信贷关系的大型公司。由于这类公司的贷款,银行都是靠着拼命营销才拉来的,所以在求存款的时候,银行依然处于弱势。笔者就曾跟着副行长,去本地某大型公司拉存款。副行长带的礼品袋里,是明晃晃的五张金钞,恭恭敬敬地放在了公司老总办公桌前。老总也不客气,淡定收下后,以“跟公司财务商量一下”结束了本次谈话。出老总办公室,副行长又马不停蹄去往财务总监办公室,购物卡奉上。最终,该公司在一季度结束前存了三千万,也算不枉此行。当然,收了礼品最后以“资金紧张”为由不给存款的公司,也普遍存在,不再赘述。

第三类,在支行有信贷关系的小型公司。这类公司的话语权最弱,要存款最容易,数额却不多(求着银行贷款的小公司,自己还能有多少存款)。各个对公客户经理都是自行联系自己管户的企业。“张总,马上月底了,往行里公户上存些款。50万能有吗?保底30万,要不下季度贷款到续做的时候,分行那边不好交代”“马总,月底再往公户上存款吧,这个月存贷比太低了,都不到5%,这让我跟领导怎么交代?你再想想办法,都没让你顶日均存款,就顶月底那两天存款时点的任务数,一定得凑够50万啊”类似的电话声,在月底的信贷部里此起彼伏。

二、公司客户贷款。这里笔者指广义的公司客户贷款,既包括公司贷款、项目贷款,也包括小微企业贷款(即普惠金融)。如今的新增贷款,几乎都要求提供抵押物(供应链融资或极优质公司除外)。

其中,实力较强、抵押物可靠、整体比较优质的公司,成为各家银行争相营销的对象。尚没有贷款需求的公司,会不时有银行通过各种人脉关系联系到公司负责人或财务人员,询问是否要贷款;已表达出有融资需求的公司,则更成了香饽饽。笔者就曾有幸目睹类似的案例。

某家大型生产型企业似乎有融资需求,信贷副行长听说后,通过自己同学的关系联系到了该公司财务总监,简单电话联系后,副行长立刻带着信贷部主任,携礼品去拜访了。一个多小时后,二人归来。众客户经理连忙去问主任情况如何。主任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情况:到达企业后,发现财务总监竟然正和我银行另一家支行的行长谈融资的事,于是二人赶紧回避到其他房间。见面后,财务总监与两人简单说了融资要求,其实很简单,利率要低,审批和放款要快。在二人离开时,又有身着正装的人去拜访,似乎是别家银行的人。

后来,副行长和主任又多次去该企业拜访,次次都带着礼品,最终得到机会拿到了信贷所需资料,让我支行“先试试”。当然,同样的资料也提供给了其他多家银行。目的很简单,既谁都不得罪,又能看看到底哪家银行效率最高、利率更低。据说那天晚上,主任熬了通宵,做出了该企业的信贷调查报告、在银行系统内建立了信贷关系、录入了业务信息,第二天一早又带着签字材料马不停蹄去找企业相关人员签字,回来后上报流程;副行长此时已在分行等候,盯着分行调查人第一时间处理后,上报到省行;行长此刻正在去省行信贷审批部的路上,他要利用自己在省行的关系,力保这项贷款在当天审批完。在这一刻,没人再去计较报告里的数据分析或者征信查询情况,只剩下与时间赛跑,拿下这个大户。

最后,审批顺利完成;同一时间完成的,还有另外两家股份制银行。于是,再次开展了二次营销。行长亲自带着副行长去营销,三天里有两天都在那家企业驻扎,可惜最后还是没能拿下。有的说,是因为某家银行提出可以不用抵押物,直接信用贷款,也有的说,是因为某家银行行长跟那个老总有亲戚,还有的说是某银行送了XX元的大红包……具体原因不得而知,但一阵忙碌后,只剩一地鸡毛。后来,该企业可能觉得过意不去,在我行开了公户,存了一百多万存款,也算是有了个交代。

而对于那些自身条件并不算良好的企业,情况就正好颠倒了。关于企业老板请银行人吃饭喝酒的传闻屡见不鲜,不再赘述。此处要说的是,有些贷款,领导要放,客户经理就不得不想办法改进报告,甚至伙同企业财务一起“编故事”,最终写出一份能贷款的调查报告;分行审查人看出问题,领导一个电话过去,企业再约审查人一起吃个饭喝顿酒,事情基本就能过去了。现在风险控制做得越发严格,审查审批加入了更多自动化数据提取等模块,“编故事”的情形少了很多。

三、各种*金工艺品、企业团体保险、企业投融资顾问业务等。

这类业务指标,对公客户经理完成起来相对要简单的多。一般情况下,在给那些话语权弱的企业放贷款前,会计算出一个“中间业务收入”数(简称中收),这个数一般是贷款额的X%。以后银行一旦有什么业务指标需要完成,企业都要配合,金额上限就是这个中收数。比如,给企业放款万,中收比例3%,那么企业就要在6万元的范围内,为银行的各类指标完成做贡献。银行要卖鼠年*金工艺品了,每套元,那就可以找这个企业,一次性买40套。这样,银行信贷部门的*金工艺品销售任务就顶上了;企业拿着这些工艺品,或分发给员工,或送人,不得而知了。否则,银行每年哪儿能销售那么多销售价格高的*金工艺品?尤其这类工艺品的*金单价,比实物*金高出不少,企业也知道价格不合适,但既然是顶中收,也没办法,总比购买连实物都摸不到的“投融资顾问服务”要实惠些吧。

图片来源网络,侵权必删

篇幅所限,本文暂时揭秘到此。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