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癜风可以治愈吗 http://m.39.net/pf/a_4603724.html广西柳州融水苗族自治县,位于云贵高原苗岭山地向东延伸部分,地处低纬度范围,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,海拔较高,属于山地气候特征。
很多传统的手工技艺正在渐渐的消失
我们该用什么办法留住它?
故乡大苗山里冬季的梯田大片荒芜
绿油油的高山红薯地正在减少
冬季的农村被喝酒打牌所包围
再也没有家家户户同时蒸手工粉条的热闹场面
这仿佛是一个又累又不赚钱的活
我叫秋香
出生在广西柳州融水苗族自治县的一个小山村里。
7岁,小学二年级,到隔壁屯读书,每天背着午饭走3公里路去上学;
9岁,小学四年级,到村里读书,走18公里路才能到学校,每周还要背10斤米到学校,这是我一周的伙食。
那时候的我就暗下决心:离开这个贫穷落后的地方,再也不要回来。
20岁,大学快毕业选择实习单位,很多同学选择留在广西,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深圳。
25岁,一年带父母2次旅行,有点小积蓄,在深圳过的快乐而又充实。
但妈妈总希望我能回乡,儿女绕膝是传统,特别是节假日别家热热闹闹过节,我家却冷冷清清,只能过年的时候才回家。
26岁时我想通了:离乡是为了更好的返乡,而返乡是为了更好地走出去,在城市里待久了,发现大苗山里有太多让人惊喜的好东西,却没有好的办法让城市里的朋友们认识。
27岁开始创业,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家乡贡献一份绵薄之力,推广家乡的好产品,也为了引导父老乡亲们开始科学无药化的种植。
我选择了本地两个产品作为突破口:灵芝、红薯。选灵芝是融水有丰富的野生灵芝资源和林下种植灵芝的传统,也是我的本专业;选红薯是因为我妈妈祖辈传承的苗家手工粉条的技艺。
灵芝:
小时候生活艰辛,我的学费除了靠妈妈做粉条赚来的钱,还要靠山上找野菜和中药材卖了才能凑够。仍然记得,那天爸爸很兴奋的讲:找到了点灵芝,晒罢可以多卖点钱!那一篓灵芝2斤多,小心翼翼的选几朵特别小的灵芝,用鸡冠花、灵芝、瘦肉一起煲汤,治疗弟弟出鼻血的毛病。看着弟弟有肉汤喝,天真的我以为贵的东西一定好吃,去啃煮完后黑乎乎的灵芝......学药后我才懂,灵芝是不能直接吃的。
如今我带着朋友们翻山越岭去寻找野生灵芝,向大家传播这个神奇的大山恩赐。根据《中国药典》的描述,灵芝我只选赤芝和紫芝。
赤芝味苦,不合适日常养生;紫芝味淡,带点淡淡的甘甜和木头菌香味,煲汤煮茶喝都合适!
很多朋友说:听说灵芝菌体没什么用,只有孢子粉才有用。我只能说在中国,灵芝子实体被药典收录作为药品,而对孢子粉的定义是食品。或许,最美的事不是留不住的时光,而是我们都好好的,和家人分享一锅灵芝鸡汤、一壶灵芝茶。
如今父母年纪大了,但仍然会嘱咐我:多吃灵芝少生病!
红薯:
选红薯家人和朋友都觉得我疯了......近几年大家都不单纯靠土地生活了,各家就种点菜吃,很多农田荒芜,妈妈早就没有再做手工薯粉条了,而因为我的决定又开始种植红薯、又开始起早贪黑的做技术指导、搞生产,因此,爸爸无数次的责怪她不该喊我回家。
跌跌撞撞走到年,原本预计只种植亩高山红薯,耐不住山区贫困村的种植热情,总量直线上升到亩,发完种苗和肥料再算账吓到了自己!随着鲜薯销售压力加大,得考虑把红薯做成薯干和粉条,厂房建设也需要资金,在无数个失眠的夜里,只能靠喝高浓度灵芝茶才能有片刻的安睡,这种焦虑的状态持续了好几个月。
山区种植既是劣势也是优势,加上我们近乎苛刻的种植要求:1、不用化肥,只能施定制的红薯有机肥。2、不喷洒除草剂(最常用的是百草枯和薯草全净),只能人工除草。3、不用杀虫剂(常用*死蜱),必须耕地时喷洒本地特有的茶麸一起耕地,保证鲜薯无地下虫。3、不用彭大素,必须人工剪藤控旺。别人1亩10元的药可以解决的问题,我们可能要花的人工费管理费来处理。山区都是人工种植管理,加上交通运输不便,1斤的成本约为平原地区的2倍。
总结山区种植出来的鲜薯口感特点:1、甜度好。2、鲜薯香味浓。3、融水大部分梯田都富硒,鲜薯也富硒,并且微量元素含量丰富。
年因为没有快速的出售鲜薯且储存不当,大约20吨被直接卸在果地当肥料了,爸妈气的都不帮我做事了。开弓没有回头箭,自己选的路就要走下去,我用自己所有的积蓄、银行贷款,加上向朋友们筹钱把加工厂建起来了。
厂房请了20多位村里的妇女,教她们削皮、切薯、烘干温度时间的控制、成品软硬度检验、真空装包、灭菌等,妈妈操心到吃不香睡不好,急出了阑尾炎。看着那么多红薯鲜薯要加工,医院里打了几天点滴又回家忙碌。我的爱人带着2个伙伴控制机器,每天加班到10点,给鲜薯打浆;老爸带着村里的阿叔给红薯淀粉去杂质、反复清洗沉淀、晒干淀粉。最后到蒸古法手工粉条的工序,而这门手艺已经没有多少人会了,原本找来的几位帮手都被妈妈请走了,原因很简单:蒸出来的粉条不均匀,制作粉条时过于随意不干净卫生。
妈妈是古法手工制粉条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,从外婆那学会的独家制作方法,蒸的粉条均匀干净透亮,储存不会有怪味。妈妈当年就靠着蒸出漂亮好吃的薯粉条,赢得了无数老顾客,也撑起了我从小学到高中的学习费用。现在她年纪大了,已经没有精力做这么累的活,但是我想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,留住老味道,便央求母亲培训村里的年轻人学习蒸粉条,从掌握技术要领到配合,也只有4人能出师,配上火工2人,切粉条卷粉4人,1天仅能蒸出斤干粉条。
对于家人和爱人其实我充满内疚,自从我回家创业后他们不但没有享福,还整天操心我,都起早贪黑的帮忙种红薯、管理、做红薯干、做粉条,这几年爸妈都累瘦了......爱人说话直接:你这么固执的做有机种植,搞非遗手工粉条,哪有那么多人认可?市场还不是哪里便宜买哪家!
有时候也会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错了?但静下来想想,又觉得没错。病从口入,我保证自己的产品是安全无添加好味道,这方面我要做到问心无愧。
图文/带言
长按识别